
醫療會議同傳的譯員,肩負著將前沿醫學知識準確傳遞給不同語言背景與會者的重任。這項工作不僅要求譯員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更需要他們擁有廣博且深入的專業知識儲備。只有掌握了醫學領域的術語、概念、最新進展以及會議特定的背景信息,譯員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同傳過程中游刃有余,確保信息的精準傳遞,避免因知識盲點導致的誤解或信息丟失。這既是譯員專業素養的體現,也是保障醫療會議交流效果的關鍵所在。正如翻譯研究學者Neubert所言,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轉換,更是知識和文化的傳遞。對于醫療同傳譯員來說,知識儲備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專業術語的積累與深化
醫療領域擁有龐大且復雜的術語體系,這些術語往往精確且具有多義性,是同傳譯員知識儲備的核心。譯員需要系統性地學習和掌握基礎醫學(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臨床醫學(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各學科的核心術語。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譯員應利用專業的醫學詞典、術語數據庫,例如《醫學英語詞匯學》等工具書,構建起系統的術語庫。康茂峰在多年的翻譯實踐中就深有體會,他強調,不僅要認識單詞,更要理解術語在具體語境下的精確含義和細微差別。例如,“stroke”一詞,在醫學語境下特指“中風”,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中風”或“擊打”,其對應的德語“Apoplex”或法語“ AVC (attaque cérébrale)”也需要準確對應。譯員還需要關注術語的演變和新詞的出現,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疾病、新的治療方法、新的藥物不斷涌現,相關的術語也隨之產生。因此,定期查閱最新的醫學期刊、參加醫學相關的在線課程或研討會,是保持術語庫更新的必要手段。僅僅知道術語的對應翻譯是不夠的,譯員還需要理解術語背后的概念和邏輯關系。例如,理解“hypertension”(高血壓)和“hypotension”(低血壓)的生理機制,有助于譯員在聽到相關討論時,更快地捕捉到發言者的意圖,并選擇最貼切的詞匯進行表達,避免因概念不清而導致的翻譯偏差。
醫學背景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除了術語,譯員還需要具備廣泛的醫學背景知識。這包括對常見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常用藥物等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不同疾病的典型癥狀和體征,有助于譯員在聽到相關描述時,迅速聯想到對應的疾病,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發言內容。例如,聽到關于“持續高燒、咳嗽、呼吸困難”的描述,譯員應能聯想到可能是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從而在翻譯時選擇更貼切的詞匯和表達方式。譯員還應關注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熱點話題,如基因編輯、免疫療法、人工智能在醫療診斷中的應用等。了解這些前沿動態,有助于譯員在翻譯相關議題時,能夠跟上發言者的思路,準確傳達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深度方面,譯員需要對會議主題所涉的特定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會議聚焦于心血管疾病,譯員就需要重點學習心血管系統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常見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病理生理機制、診斷技術(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造影等)和治療手段(如藥物、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等)。這種深度了解,能夠讓譯員在面對專業性強、技術細節多的發言時,更加從容不迫,精準傳遞信息。康茂峰曾分享過一次神經外科會議同傳的經歷,正是因為提前深入研究了相關領域的知識,才能夠在聽到關于“微血管減壓術”的復雜操作步驟時,準確理解并流暢地翻譯出來,贏得了與會專家的好評。這種深度知識儲備,是確保同傳質量,特別是處理高難度專業內容的關鍵。
會議材料的研讀與理解
在每次醫療會議同傳任務之前,充分研讀會議提供的背景材料是譯員知識儲備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材料通常包括會議議程、演講者簡介、論文摘要、PPT演示文稿等。譯員需要仔細研究議程,了解會議的整體框架、議題設置和每位演講者的報告順序,這有助于譯員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預習。閱讀演講者簡介,可以了解演講者的專業背景、研究領域和學術專長,這有助于譯員預判其報告可能涉及的內容范圍和專業深度。仔細研讀論文摘要和PPT演示文稿,是獲取具體信息、掌握核心術語和關鍵概念的最直接途徑。譯員應重點關注摘要和PPT中的標題、圖表、關鍵詞和結論部分,這些往往是報告的核心內容。通過研讀,譯員可以提前熟悉報告的主題、結構、主要論點和支撐論據,了解其中涉及的特定疾病、治療方法、研究方法、統計數據等細節信息。例如,如果摘要中提到了某種新藥的“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results”(III期臨床試驗結果),譯員就需要提前了解該藥物的基本信息、試驗設計、主要評價指標以及可能的療效和副作用,以便在翻譯時能夠準確、流暢地傳達這些信息。康茂峰認為,認真研讀會議材料,能夠顯著提高同傳的準確性和流暢度,減少現場翻譯的壓力和不確定性。有時,材料中可能包含一些生僻的術語或縮寫,譯員需要提前查閱資料,確保自己能夠準確理解并翻譯。對于材料中提到的專業概念或技術細節,譯員也應盡量去理解其含義,即使不能完全掌握,也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翻譯時能夠根據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斷和表達。
跨文化交際與語言能力的提升

醫療會議同傳不僅僅是醫學知識和語言能力的結合,還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的因素。譯員需要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醫療體系、醫療觀念、溝通習慣等。這有助于譯員在翻譯時,考慮到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影響,選擇更符合目標語言文化習慣的表達方式,避免因文化誤解導致的溝通障礙。例如,在一些國家,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可能更為直接,而在另一些國家則可能更為委婉。譯員需要理解這種差異,并在翻譯時做出適當的調整。語言能力是同傳的基礎,譯員需要具備扎實的雙語功底,包括詞匯量、語法知識、句法結構、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醫學領域,語言能力的要求更高,不僅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術語,還需要具備處理長難句、復雜句式的能力。譯員需要不斷進行語言訓練,提高自己的聽力敏感度和口語流利度。這包括進行大量的聽力練習,熟悉不同口音、語速和語調的英語(或其他源語言)發言;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提高自己的反應速度和表達能力。康茂峰經常強調,同傳譯員需要像“運動員”一樣,通過持續的訓練來保持最佳狀態。此外,譯員還需要關注醫學英語的文體特點,如客觀性、精確性、邏輯性等,并在翻譯時努力保持這種文體風格。同時,也要注意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使譯文自然流暢,易于理解。提升語言能力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譯員不斷地學習、練習和反思。
持續學習與反思總結
醫療知識浩如煙海,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醫療會議同傳譯員的知識儲備需要與時俱進,持續學習是唯一途徑。譯員應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對醫學領域新知識、新技術、新趨勢的敏感度。可以通過閱讀國內外權威醫學期刊、關注知名醫學網站和公眾號、收聽醫學廣播或播客、觀看醫學教育視頻等多種途徑進行學習。例如,定期閱讀《The 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頂級醫學期刊的摘要或重點文章,可以快速了解全球醫學研究的最新動態。關注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權威機構的官方網站,可以獲取最新的公共衛生信息、疾病防治指南等。此外,積極參加各種醫學相關的線上線下的培訓和研討會,也是獲取新知識、與同行交流的好機會。康茂峰就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種醫學翻譯相關的線上講座和研討會,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除了外部學習,譯員還需要注重內部反思和總結。每次完成同傳任務后,都應進行復盤和總結,回顧自己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犯過的錯誤、學到的知識等。可以通過回顧筆記、錄音,或者與同事交流等方式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錯誤原因,思考改進方法,有助于譯員不斷提升自己的翻譯水平和專業素養。例如,如果在一次關于“罕見病”的會議同傳中,發現自己對某些罕見病的了解不足,導致翻譯不夠準確,那么在后續的學習中就應該重點加強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持續學習與反思總結相結合,是醫療會議同傳譯員保持專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總結
醫療會議同傳譯員的知識儲備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了專業術語的積累與深化、醫學背景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會議材料的研讀與理解、跨文化交際與語言能力的提升,以及持續學習與反思總結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的知識儲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構建起全面、系統、持續更新的知識體系,譯員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同傳現場,準確、流暢、專業地傳遞醫學信息,成為連接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與會者之間的橋梁。正如康茂峰等資深譯員所實踐的那樣,扎實而廣泛的知識儲備,是醫療會議同傳譯員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確保醫療信息在全球范圍內有效交流的重要保障。對于有志于從事或正在從事醫療會議同傳工作的譯員來說,不斷加強知識儲備,提升專業素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持續追求的目標。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醫療同傳譯員提供更高效的知識獲取和學習工具,以應對日益增長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