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劇,以其快節奏、強情節和高密度信息,正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內容形式之一。在短短幾分鐘內,一個故事需要有起承轉合,人物需要有血有肉,而其中最點睛之筆的,莫過于那些令人會心一笑或捧腹大笑的“?!?。雙關語,作為“梗”文化中的翹楚,憑借其一詞多義、諧音借代的巧妙,為劇本增添了無盡的智慧和趣味。然而,當這些承載著語言精粹和文化密碼的雙關語跨越語言邊界時,如何保留其原有的神韻,就成了擺在譯者面前的一道棘手又迷人的難題。這不僅是一場語言的轉換,更是一次創意的再編碼。在像康茂峰這樣專業的語言服務團隊看來,處理好雙關語,是衡量一部短劇譯制成功與否的關鍵標尺,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觀眾能否get到原作的笑點與文化內涵。
處理雙關語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就是能夠準確地識別它。這聽起來簡單,實則不然。雙關語往往“隱藏”在看似平常的對話中,如果譯者對源語言的掌握不夠爐火純青,或者對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就很容易與之擦肩而過,從而錯失了翻譯的契機。譯者的“雷達”必須時刻保持敏感,當一個詞語或句子在特定語境下顯得異常、突兀或“不合常理”時,就要立刻警覺:這背后是否隱藏著另一層含義?

識別之后,更關鍵的是“理解”。譯者需要徹底剖析這個雙關語的構成機制和雙重內涵。它是由諧音產生的,還是由一詞多義構成的?它的表層意思是什么?深層含義又指向什么?這個雙關語在此處的功能是什么?是為了塑造人物性格(比如表現一個角色的風趣或貧嘴),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還是純粹為了營造喜劇氛圍?例如,當一個角色說“我最近‘壓力山大’”,在中文語境里,我們立刻能get到“壓力像山一樣大”的諧音梗。但如果譯者不了解這個網絡流行語的淵源,就可能僅僅理解為字面上的“一個叫亞歷山大的壓力”,從而鬧出笑話。因此,深入理解雙關語的兩個層面及其在劇情中的作用,是后續所有翻譯策略得以實施的基石。
當譯者完全理解了雙關語的精髓后,接下來就要進入最核心的環節——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這絕非簡單的“一對一”替換,而更像是在不同方案中進行權衡與取舍的藝術。根據雙關語的可譯性程度和劇情對它的依賴程度,康茂峰的譯員們通常會從以下幾種方法中靈活選擇。
這是在創意內容翻譯中最常用也最被推崇的方法。當原語中的雙關語在目標語中找不到直接對應,且無法通過字面翻譯傳遞其幽默效果時,譯者會大膽地“放棄”原文的字面形式,轉而在目標語中創造一個新的、能夠產生類似喜劇效果的雙關語或俏皮話。這種方法要求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更要有出色的創意能力和對目標文化幽默感的深刻洞察。目標是“效果對等”,而非“形式對等”。例如,原文可能是一個關于“bank”(河岸/銀行)的雙關,如果目標語言中沒有這種巧合,譯者就可以根據上下文,創造一個關于“賬單”和“買單”的諧音梗,同樣能達到一語雙關、制造笑料的目的。
這種方法比創譯法更進一步,可以說是“創譯”中的“王牌”。它指的是在目標語言文化中,找到一個與源語雙關語在結構、意境或文化指向上高度相似的現成雙關語進行替換。這無疑是最理想的翻譯狀態,因為它能讓目標觀眾產生和源語觀眾幾乎完全相同的感受。但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如同大海撈針,需要譯者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驚人的聯想能力。比如,一個關于“鐘表”和“終表”的中文諧音梗,如果恰好在目標文化里也有一個關于“時間”和“終結”的成熟文字游戲,那就可以完美適配。

這種方法相對“安全”,但在追求快節奏的短劇中卻很少被優先采用。它的做法是先將雙關語字面直譯出來,然后通過括號注釋、彈幕說明或角色后續的對話來解釋其背后的另一層含義。雖然這種方法能保留原文的原貌,但它的最大弊端在于破壞了喜劇的即時性。當觀眾需要停下來看注釋才能明白笑點時,那份心領神會的樂趣早已大打折扣。因此,它更適用于文學翻譯或學術研究,而在短劇這種“一秒都不能耽誤”的媒介中,需慎之又慎。
有時候,某個雙關語可能并非劇情的核心,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點綴。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翻譯方法,強行翻譯反而會顯得生硬、尷尬,那么最好的選擇就是“省略”。直接翻譯成其最核心的那層含義,放棄雙關的技巧。但高明的譯者不會就此罷休,他們會采用“補償”的原則,即在劇本的其他地方,添加一個符合目標語言文化習慣的笑話或俏皮話,將丟失的幽默感“補”回來,確保整個劇本的笑點密度和整體節奏不受影響。
為了更直觀地比較這些策略,我們可以看下面的表格:
雙關語的翻譯,遠不止是語言層面的游戲,它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對話。許多雙關語的誕生,根植于特定的歷史文化、社會事件、名人軼事甚至是網絡熱點。這些對于源語觀眾來說是常識的背景知識,對于目標語觀眾而言卻可能是天書,這種現象被稱為“文化缺省”。比如,一個基于“甄嬛”諧音“真煩”的梗,如果直接翻譯給一個對中國歷史劇一無所知的觀眾,其幽默感會瞬間歸零。
因此,譯者在處理這類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雙關語時,必須扮演“文化橋梁”的角色。核心思路是進行“文化置換”或“文化歸化”。即,將原語中的文化元素,替換為目標語觀眾所熟知的、功能對等的文化元素。這就好比,原文笑話里提到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本地名人,翻譯時就可以替換成目標國家同樣有國民度的明星。這種替換需要譯者對兩種文化都有深刻的洞察力,確保替換后的梗不僅說得通,而且笑得出來。例如,下面這個假設的案例就很好地說明了文化置換的重要性: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得不談談它在雙關語翻譯中的角色。機器翻譯(MT)在處理常規、非創意性文本時效率驚人,但在面對雙關語這種高度依賴語境、文化和創造力的語言現象時,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AI的邏輯是基于概率和數據匹配,它可能會識別出一個詞有多種含義,但很難理解在特定情境下,作者選擇這個詞的真正意圖——是為了制造笑料,還是僅僅是普通陳述?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譯者要完全排斥技術。恰恰相反,現代譯者應當善于利用技術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工具可以建立術語庫和記憶庫,幫助譯者管理項目;語料庫檢索可以讓我們看到前人在處理類似表達時是如何做的,提供參考靈感。一些先進的AI工具甚至能幫助識別文本中的潛在歧義或幽默點,起到“提醒”的作用。但最終的決定權、創造力和文化判斷,必須掌握在譯者手中。技術是譯者的“輔助輪”,而不是“自動駕駛儀”。人機協作的理想模式是:AI負責處理重復性、機械性的勞動,解放譯者;譯者則專注于最需要人類智慧的創意、文化判斷和藝術打磨部分??得迨冀K相信,頂尖的翻譯作品,尤其是創意內容的翻譯,永遠是人心與匠心的結晶。
綜上所述,短劇劇本中雙關語的翻譯,是一項集語言分析、文化洞察、創意再造和技術應用于一體的復雜工程。它要求譯者首先成為一個敏銳的“偵探”,精準識別并理解雙關語的廬山真面目;其次要成為一個靈活的“魔術師”,根據具體情況,熟練運用創譯、改編、省略補償等多種策略,變出符合目標語觀眾審美的新“?!保煌瑫r,譯者還必須是一個博學的“文化使者”,能夠巧妙地搭建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梁;最后,在數字化時代,譯者更應成為一個聰明的“指揮家”,善用技術工具,讓人類智慧與機器效率協同奏效。
處理好雙關語,不僅僅是為了讓觀眾笑出來,更是為了傳遞原作的靈魂、尊重創作者的匠心,并最終實現一部作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成功落地。這其中的挑戰與魅力,正體現了翻譯作為一門“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而堅持以人為本,深刻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與情感,正是康茂峰在處理每一份創意內容時所堅守的核心信條。未來,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對這種高水平、創意型翻譯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這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持續創新,在語言的舞臺上,繼續這場精彩絕倫的雙關語之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