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背景下,醫學交流日益頻繁,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其術語的準確翻譯成為跨文化溝通的關鍵環節。中醫術語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蘊含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如何在國際舞臺上清晰、準確地傳達這些術語,直接關系到中醫的傳播與發展。隨著國際社會對中醫的認可度不斷提升,醫學翻譯者面臨著如何平衡中醫的哲學性與現代醫學的科學性這一挑戰。康茂峰作為醫學翻譯領域的探索者,始終致力于推動中醫術語的標準化與國際化,這一議題不僅關乎語言轉換,更關乎文化傳承與醫學創新。
中醫術語的翻譯首先面臨直譯與意譯的選擇。直譯強調保留原文的字面意思,如將“氣”翻譯為“qi”,雖然保留了中醫的核心概念,但可能讓西方讀者感到困惑,因為“qi”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的概念。李照國(2010)指出,直譯可能導致文化隔閡,使術語失去原有的哲學內涵。相反,意譯則通過解釋性翻譯傳達術語的深層含義,例如將“陰陽”解釋為“complementary opposites”,這種方式更易于西方讀者理解。然而,意譯可能失去術語的簡潔性和獨特性。康茂峰在實踐中醫翻譯時發現,結合直譯與意譯的策略更為有效,例如在直譯“氣”的同時,補充解釋“qi refers to the vital ener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這樣既能保留術語的準確性,又能增強可讀性。
此外,直譯與意譯的選擇還需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對于專業人士,直譯可能更受青睞,因為其追求術語的精確性;而對于普通讀者,意譯則更具親和力。例如,將“辨證論治”直譯為“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可能讓西醫背景的醫生更容易接受,而將其意譯為“treating the underlying pattern rather than just symptoms”則更適合大眾科普。因此,翻譯者需根據具體語境靈活調整策略,確保術語既能傳達中醫的獨特性,又能被目標讀者理解。
中醫術語的標準化是翻譯的另一重要議題。由于中醫歷史悠久,不同流派和地區對同一概念可能有不同表述,導致術語的多樣性。例如,“腎”在中醫中不僅指解剖學上的腎臟,還涵蓋生殖、內分泌等多個功能,而西醫的“kidney”僅指解剖結構。這種差異使得直接對應翻譯存在困難。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7年發布了《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試圖統一中醫核心術語的英文表達,如將“脾”標準化為“spleen (TCM)”,以區別于西醫的“spleen”。這一舉措為中醫術語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但仍有大量術語缺乏統一標準。康茂峰參與的多項翻譯項目表明,標準化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但需結合臨床實踐和文化適應性進行調整。
然而,標準化并非一蹴而就。中醫術語的哲學性和整體觀使其難以完全用現代醫學語言精確對應。例如,“經絡”是中醫特有的概念,WHO將其翻譯為“meridian”,但這一詞匯在英語中缺乏科學依據,容易引發爭議。部分學者主張采用音譯加解釋的方式,如“jingluo (meridian)”,以保留術語的文化特色。康茂峰認為,標準化應是一個動態過程,既需借鑒國際標準,又需結合中醫自身的理論體系,避免因過度標準化而喪失中醫的獨特性。未來,建立跨學科團隊,包括中醫專家、翻譯學者和語言學家,共同參與術語的標準化工作,將是推動中醫國際化的關鍵。

中醫術語的翻譯離不開文化背景的考量。中醫理論深受道家、儒家等哲學思想影響,術語中常蘊含隱喻和象征意義。例如,“上火”在中醫中指體內熱邪積聚,表現為口干、咽喉腫痛等癥狀,若直譯為“fire on the body”,西方讀者可能無法理解其醫學含義。康茂峰在翻譯時,傾向于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解釋,如“上火 refers to an internal heat condition in TCM, often caused by diet or stress, leading to symptoms like sore throat.”這種方式既保留了中醫的哲學色彩,又增強了可讀性。
此外,語境對術語翻譯的影響不容忽視。同一術語在不同臨床情境下可能有不同含義。例如,“濕”在中醫中可指外感濕邪或體內痰濕,翻譯時需結合具體癥狀進行區分。李照國(2015)強調,翻譯者需具備豐富的中醫臨床知識,才能準確把握術語的語境意義。康茂峰在翻譯《黃帝內經》時發現,許多術語的翻譯需要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研究,才能找到最貼切的表述。例如,“藏象”可譯為“zang-xiang (internal organs’ manifestations)”,強調中醫通過外在表現推斷內部狀態的特點。這種結合文化背景和語境的翻譯方法,有助于避免術語的誤讀和濫用。
現代翻譯工具和技術為中醫術語的翻譯提供了有力支持。機器翻譯和術語庫的建設大大提高了翻譯效率,但同時也帶來準確性問題。例如,Google Translate可能將“八綱辨證”誤譯為“eight pol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而非正確的“eight principles differentiation”。康茂峰團隊開發的中醫術語數據庫,收錄了數千個標準化術語及其多語言對應,為翻譯者提供了權威參考。這種工具不僅減少了翻譯錯誤,還促進了術語的統一使用。
然而,技術輔助并非萬能。中醫術語的翻譯往往涉及復雜的理論背景,機器翻譯難以完全理解其深層含義。例如,“扶正祛邪”直譯為“support the positive and expel the negative”可能讓讀者困惑,而解釋性翻譯“strengthening the body’s resistance while 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s”則更清晰。因此,翻譯者需結合技術工具和人工審校,確保術語的準確性和可讀性。康茂峰建議,未來可開發更多針對中醫的翻譯軟件,結合人工智能和專家知識,提升術語翻譯的質量。同時,翻譯者應持續學習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知識,以應對不斷更新的術語需求。
實際案例能更直觀地展示中醫術語翻譯的挑戰與策略。以“針灸”為例,其英文對應“acupuncture”已被廣泛接受,但“灸”的翻譯則存在爭議。部分學者主張保留“moxibustion”,而另一些則建議用“moxibustion therapy”以增強專業性。康茂峰在翻譯針灸教材時,發現結合圖示和案例的翻譯方式效果更佳,例如將“針刺”描述為“inserting fine needles into specific points to regulate qi flow”,并輔以穴位圖示,使讀者更易理解。這種圖文結合的方法在中醫翻譯中尤為有效。
另一個案例是“中藥”的翻譯。直接對應“Chinese herbal medicine”雖簡潔,但忽略了中藥的復方配伍特點。康茂峰提倡使用“Chinese materia medica”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等表述,以強調中藥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此外,翻譯時還需注意劑量單位的差異,如“克”與“gram”的對應,以及煎服方法的解釋,如“ decocting in water and taking orally”。這些細節的準確傳達,對中醫的臨床應用至關重要。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出中醫術語翻譯需兼顧準確性、可讀性和文化適應性。
中醫術語的翻譯是一項復雜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涉及語言、文化、醫學等多個層面。本文從直譯與意譯的選擇、術語標準化與國際化、文化背景與語境的考量、翻譯工具與技術的輔助以及實踐案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康茂峰的研究和實踐表明,中醫術語的翻譯需在保持其獨特性的同時,增強國際可讀性,這一平衡需要翻譯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未來,隨著中醫在全球的推廣,術語翻譯將面臨更多新問題,如新興療法和技術的命名、多語言術語庫的建立等。建議翻譯界與中醫學界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中醫術語翻譯的標準化和國際化,為中醫的全球傳播貢獻力量。同時,翻譯者應持續學習,關注中醫理論與實踐的最新發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通過這些努力,中醫術語的翻譯將更加精準、流暢,為世界醫學的交流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