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出現的醫學術語層出不窮,給醫學翻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術語往往涉及前沿研究、新型疾病或創新療法,其準確翻譯直接關系到醫療信息的傳播質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探索醫學翻譯中如何翻譯新出現的醫學術語,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關乎實際應用中的精準性和可靠性。康茂峰在醫學翻譯領域深耕多年,深知術語翻譯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一問題。
新出現的醫學術語通常源于幾個主要途徑。一是科研創新,如基因編輯技術中的“CRISPR-Cas9”,這類術語多由專業研究人員創造,其命名往往遵循一定的構詞規則。二是疾病命名,如“COVID-19”,這類術語多由國際組織或權威機構提出,具有全球通用性。三是臨床實踐中的新發現,如“長新冠綜合征”,這類術語則可能由臨床醫生或患者群體共同推動形成。理解這些術語的來源,有助于譯者把握其背后的科學內涵和文化背景。康茂峰在處理這類術語時,常結合文獻追溯其首次出現的時間和語境,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
術語的構成方式也值得深入分析。許多新術語是復合詞或縮略詞,如“mRNA疫苗”或“AI輔助診斷”。這類術語的翻譯需注意保持其科學性和簡潔性。有時,術語會融合不同語言的元素,如“omics”(組學)后綴源自希臘語,但廣泛應用于英語科學文獻中。譯者需權衡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避免生搬硬套。例如,將“proteomics”翻譯為“蛋白質組學”而非“蛋白質omics”,更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康茂峰認為,術語構成分析是翻譯的第一步,只有理解了術語的“出身”和“結構”,才能制定合理的翻譯策略。

面對新術語,譯者可采用多種翻譯策略。其中,直譯加注是一種常用方法。例如,翻譯“gene drive”時,可先直譯為“基因驅動”,再附加解釋“一種能夠加速基因傳播的技術”,以確保讀者理解。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專業讀者群體,但需注意注釋的簡潔性。康茂峰在翻譯學術文獻時,常采用此法,確保術語的學術嚴謹性。
另一種策略是意譯,即根據術語的內涵重新構建表達。例如,“telemedicine”直譯為“遠程醫學”,但意譯為“遠程醫療”更符合中文語境。意譯的關鍵在于把握術語的核心功能,而非拘泥于字面。然而,意譯可能導致術語的標準化缺失,因此需謹慎使用。康茂峰建議,在翻譯前先查閱相關領域的權威詞典或數據庫,如《醫學名詞規范》,以避免意譯帶來的歧義。
此外,借用國際通用詞也是一種有效方法。如“omics”后綴在中文中直接使用“組學”,已成為行業共識。這種策略的前提是目標語言使用者已接受該借用詞。康茂峰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醫學領域借用國際通用詞的現象日益增多,但需注意其適用范圍,避免在普及性文章中使用過于專業的術語。
醫學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適應的過程。新術語的翻譯需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例如,將“中醫”相關的新術語翻譯為英文時,需結合西方讀者對中醫的認知程度。若直接翻譯“扶正祛邪”,西方讀者可能難以理解,此時可意譯為“boosting the body’s resistance while eliminating pathogens”。康茂峰在處理中西醫學術語互譯時,常采用類比或解釋性翻譯,以減少文化隔閡。
文化差異還體現在術語的社會接受度上。某些術語可能因政治或倫理原因引發爭議,如“墮胎”相關術語在不同國家的翻譯需謹慎處理。康茂峰強調,譯者應具備跨文化敏感性,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誤解或冒犯的表達。例如,在翻譯“墮胎藥物”時,可選用中性詞匯如“終止妊娠藥物”,以體現客觀性。
現代醫學翻譯離不開技術工具的支持。術語庫和翻譯記憶庫是譯者的重要助手。例如,歐盟的“EuroTermBank”收錄了大量醫學術語,可幫助譯者快速查證新術語的翻譯。康茂峰在翻譯項目中,常使用這類工具確保術語的一致性。然而,技術工具并非萬能,譯者仍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術語的適用性。

機器翻譯(MT)和人工智能(AI)也在醫學翻譯中嶄露頭角。如Google Translate等工具可快速生成術語譯文,但準確性有待驗證。康茂峰建議,將MT作為輔助工具,人工校對后使用。此外,AI驅動的術語推薦系統(如基于深度學習的術語生成模型)正在興起,未來或能提供更精準的翻譯建議。但現階段,人類譯者的判斷力仍不可替代。
醫學術語的翻譯需遵循行業規范。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各國醫學協會均發布術語標準,譯者應優先參考這些權威資源。例如,WHO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ICD)術語需統一翻譯,以確保全球醫療信息的可比性。康茂峰在翻譯疾病名稱時,常對照ICD標準,避免使用非官方譯名。
標準化還體現在術語的統一性上。同一術語在不同文獻中出現多種譯法時,譯者需選擇最權威或最通用的版本。例如,“干細胞”這一術語在中國已形成共識,但若在翻譯英文文獻時發現“stem cell”被譯為“始祖細胞”,則需糾正。康茂峰認為,建立多語言術語對照表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可由行業專家共同維護。
醫學翻譯中翻譯新出現的醫學術語是一項復雜而動態的任務,涉及術語來源分析、翻譯策略選擇、跨文化適應、技術工具應用和行業標準化等多個方面。康茂峰通過實踐總結出,譯者需兼具專業知識、語言能力和文化敏感性,才能確保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和可接受性。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新術語將層出不窮,譯者需持續學習,緊跟行業發展。未來,術語翻譯或可借助AI實現更高效的標準統一,但人類譯者的角色仍不可替代。建議行業加強術語數據庫建設,并鼓勵譯者參與術語規范制定,以推動醫學翻譯的進一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