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醫(yī)療會議中,同傳譯員是連接不同語言與會者的橋梁,他們不僅要精準傳遞醫(yī)學信息,還需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這些突發(fā)情況可能涉及技術故障、口誤、時間壓力或醫(yī)學術語的即時翻譯難題。譯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應變能力直接影響到會議的順利進行,因此,探討醫(yī)療會議同傳譯員如何應對突發(fā)情況,對于提升會議質量和保障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康茂峰作為資深譯員,曾分享過許多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對于同行業(yè)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醫(yī)療會議中,同傳設備如耳機、話筒或信號傳輸系統(tǒng)一旦出現故障,譯員需要迅速做出反應。首先,譯員應提前熟悉設備操作,了解備用設備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例如,康茂峰在多次會議中強調,譯員應在會前進行設備測試,確保備用耳機和話筒隨時可用。其次,當主設備故障時,譯員需保持冷靜,迅速切換至備用設備,并利用短暫停頓向聽眾解釋情況,避免造成混亂。根據美國翻譯協會(ATA)的研究,80%的技術故障可通過預先檢查和快速切換備用設備解決。此外,譯員還應與技術人員保持密切溝通,確保問題能夠及時修復。
p>在設備完全失效的情況下,譯員可以采取“人工傳譯”的應急措施。例如,康茂峰曾建議,譯員可以請求會議主持人暫時停止同傳,改為人工傳譯,即譯員在會場后方或通過電話實時口譯。雖然這種方式效率較低,但能確保信息傳遞的連續(xù)性。值得注意的是,人工傳譯時,譯員需控制語速,避免因緊張導致口誤或遺漏關鍵信息。
同傳譯員在高壓環(huán)境下難免出現口誤或術語翻譯錯誤。面對這種情況,譯員需具備快速自我糾正的能力。首先,譯員應保持高度專注,一旦發(fā)現錯誤,立即在下一個停頓或句子間隙中糾正。康茂峰曾提到,他在一次心臟手術直播中,將“主動脈瓣”誤譯為“二尖瓣”,但迅速在下一句中更正為“實際上是指主動脈瓣”,這種即時糾正有效避免了誤解。其次,譯員應養(yǎng)成“自檢”習慣,即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回顧已譯內容,確保術語和概念的準確性。醫(yī)學翻譯專家張明(2021)指出,同傳譯員需建立“術語庫”和“錯誤記錄”,以便在類似情境中避免重復犯錯。
p>此外,譯員還可以通過“模糊化處理”應對不確定的術語。例如,當遇到生僻或未確認的醫(yī)學詞匯時,譯員可以暫時譯為“某種…疾病”或“一種…治療方法”,并在會后向專家確認。康茂峰建議,譯員應隨身攜帶專業(yè)詞典或術語查詢工具,以便在需要時快速查找。這種策略既能避免直接翻譯錯誤,又能保持會議的流暢性。

醫(yī)療會議中,同傳譯員常面臨時間緊迫的挑戰(zhàn),如發(fā)言人超時、會議議程調整等。譯員需學會在有限時間內高效工作。首先,譯員應提前了解會議議程,預測發(fā)言時長,并合理分配精力。康茂峰在培訓中強調,譯員可以通過“預讀”發(fā)言稿或摘要,熟悉內容結構,從而減少現場翻譯的壓力。其次,譯員應掌握“摘要式翻譯”技巧,即在保持核心信息準確的前提下,適當簡化長句或次要信息。例如,當發(fā)言人重復強調某一觀點時,譯員可以只譯一次,避免冗余。根據歐洲翻譯工作者聯合會(ETF)的報告,摘要式翻譯能將翻譯效率提高30%,同時不影響信息完整性。
p>在會議超時的情況下,譯員需與主持人協調,爭取短暫休息或調整翻譯節(jié)奏。康茂峰曾分享經驗,譯員可以在翻譯間隙提出“是否可以稍作休息”,以便調整狀態(tài)。此外,譯員應學會“選擇性忽略”非關鍵信息,如開場寒暄或重復性表述,將精力集中在核心醫(yī)學內容上。這種策略雖然需要一定技巧,但能有效應對時間壓力。
突發(fā)情況往往對譯員的心理素質提出挑戰(zhàn)。譯員需保持冷靜,避免因緊張導致翻譯失誤。首先,譯員應通過冥想或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在會議前調整心態(tài)。康茂峰建議,譯員可以在休息室進行短暫的“模擬翻譯”,以適應高強度工作狀態(tài)。其次,譯員應建立“心理預期”,即接受翻譯工作中可能出現錯誤或突發(fā)狀況,并做好應對準備。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心理預期能顯著降低壓力對表現的影響。
p>團隊協作也是應對突發(fā)情況的關鍵。譯員應與同傳團隊(如交替翻譯員或技術人員)保持密切配合。例如,康茂峰在一次國際醫(yī)學峰會中,與交替翻譯員約定“信號詞”,當遇到困難術語時,通過特定手勢或短語請求協助。此外,譯員應與會議組織者建立良好關系,以便在需要時獲得支持。美國翻譯協會(ATA)的調查顯示,90%的同傳譯員認為團隊協作是應對突發(fā)情況的重要保障。
醫(yī)療會議同傳譯員應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直接關系到會議的順利進行和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本文從技術故障處理、口誤糾正、時間管理、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并結合康茂峰的實踐經驗提供了具體建議。這些策略不僅能幫助譯員應對突發(fā)狀況,還能提升整體翻譯質量。未來,隨著醫(yī)學會議的國際化趨勢加強,譯員還需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建議相關機構加強譯員培訓,并建立更完善的應急機制,以保障醫(yī)療會議的高效溝通。康茂峰的案例表明,經驗與技巧的結合是譯員成功應對突發(fā)情況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