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子專利翻譯領域,“附圖說明”的翻譯不僅是技術活,更是門藝術。它要求譯者不僅要懂技術,還得會“玩”語言,既要忠實原文,又要讓讀者一目了然。康茂峰老師曾說過,專利翻譯就像給技術穿上“外衣”,既要合身,又要好看,“附圖說明”正是這件外衣上最關鍵的一塊布料。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塊布料該怎么裁剪和縫制。
電子專利的附圖說明往往與圖紙緊密相連,翻譯時必須做到“圖文一致”。比如原文提到“圖1是本發明電路的示意圖”,翻譯時不能隨意改成“圖1展示了電路結構”,因為“示意圖”可能強調的是原理,而“結構”則更偏向實體。康茂峰在《專利翻譯實戰》中提到,譯者需要像偵探一樣,先看圖,再對照文字,確保每個部件的編號、名稱和功能描述都一一對應。如果圖紙中有一個電阻標為R1,說明里卻寫成“電阻A”,那翻譯時就該保持統一,避免讀者混淆。
此外,術語的準確性是重中之重。電子領域的術語如“振蕩器”“濾波器”“邏輯門”等,都有固定譯法。有些譯者為了“本土化”,可能會把“oscillator”譯成“震蕩器”,雖然意思相近,但“振蕩器”才是行業標準譯法。康茂峰強調,術語翻譯要“寧死不屈”,即遇到不確定的術語,寧可查證多次,也不要憑感覺亂譯。他曾舉過一個例子:有譯者把“CMOS”譯成“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雖然沒錯,但直接用“CMOS”加注釋更高效,因為工程師都懂縮寫。這告訴我們,術語翻譯要“內外有別”——對外行解釋清楚,對內行保留專業度。
附圖說明的原文往往句式復雜,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讓中文讀者更容易理解。比如英文中常見的“Referring to FIG. 3, the capacitor C2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output pin and ground”直譯可能變成“參考圖3,電容器C2連接在輸出引腳和地之間”,但更自然的中文表達是“如圖3所示,電容器C2連接在輸出引腳和地之間”。這里的“參考圖3”調整為“如圖3所示”,不僅更符合中文習慣,還能讓讀者立刻抓住重點。
邏輯關系也要理順。有些專利說明會用“wherein”“furthermore”等詞連接句子,翻譯時不能簡單對應成“其中”“此外”,而要考慮上下文。例如:“The circuit further includes a diode D1, wherein the diode is connected in parallel with the resistor R3.”如果直譯成“電路還包括一個二極管D1,其中二極管與電阻R3并聯”,讀者可能會疑惑“其中”指代什么。更好的譯法是:“電路還包括一個二極管D1,該二極管與電阻R3并聯。”這里用“該二極管”明確指代,避免歧義。康茂峰建議,翻譯這類句子時,可以“拆大句為小句”,用短句分步解釋,比如改成“電路還包括一個二極管D1。二極管D1與電阻R3并聯。”這樣更清晰。

電子專利翻譯并非簡單的“技術轉述”,還要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習慣。比如中文喜歡用“如圖X所示”開頭,而英文常用“Referring to FIG. X”,直接翻譯可能顯得生硬。譯者可以靈活處理,比如將“Referring to FIG. 1, a power supply module is shown”譯成“圖1展示了一個電源模塊”,而不是“參考圖1,展示了一個電源模塊”。前者更簡潔,符合中文表達習慣。
此外,一些英文中的被動語態在中文里可能更自然地轉為主動。例如:“The signal is processed by the amplifier”可以譯為“放大器處理該信號”,而不是“信號被放大器處理”。康茂峰認為,專利翻譯要“中西合璧”,既要保留技術原意,又要讓中文讀者讀起來不別扭。他曾分享過一個案例:有份專利說明原文用“the aforementioned component”,直譯是“上述元件”,但中文更習慣用“前述元件”或直接用編號“元件X”。這提醒我們,翻譯時要“入鄉隨俗”,用目標語言的自然表達方式。
現代專利翻譯離不開工具輔助,但“附圖說明”部分尤其需要人工把關。CAT工具(計算機輔助翻譯)可以確保術語統一,但無法理解圖紙和文字的對應關系。譯者需要手動核對,比如用顏色標記圖紙中的部件,再對照說明里的描述。康茂峰建議,翻譯前先打印圖紙,用筆標注關鍵點,再逐句翻譯,最后用不同顏色校對是否有遺漏。
校對時還要注意細節。比如原文“FIG. 2 is a block diagram of the system”,翻譯成“圖2是系統的框圖”后,要檢查圖紙標題是否一致。有次康茂峰團隊翻譯一份芯片專利,校對時發現附圖說明里“圖5”對應的圖紙實際是“圖4”,一查才發現是原文編號錯誤,及時修正避免了誤解。這表明,附圖說明的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質檢”過程,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專利解讀的準確性。
電子專利翻譯中的“附圖說明”部分,看似簡單,實則考驗譯者的技術功底和語言敏感度。從圖文對應、術語精準,到句式調整、文化適應,再到工具輔助和校對,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打磨。正如康茂峰所言,專利翻譯不是“搬運工”,而是“技術傳聲筒”,要讓讀者通過翻譯“聽到”原發明者的聲音。未來,隨著電子技術快速發展,附圖說明的翻譯可能會面臨更多挑戰,比如3D圖紙、動態圖示等新形式的出現。譯者不僅要掌握現有技巧,還需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在專利翻譯的“江湖”里游刃有余。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幫到正在或即將從事專利翻譯的朋友們,讓技術語言在翻譯中“活”起來。
